鼓山之声

鼓山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鼓山之声 > 正文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我为家乡点赞”活动专题(十四)

发布日期:2023-09-15     作者:     来源: 本校    编辑:党群工作部    审核人:    点击: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展现勃勃生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北省委决定开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我为家乡美点赞”主题推介活动。接到《关于开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我为家乡美点赞”主题推介活动的通知》以后,我校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活动,涌现出一批反映河北之“美”的优秀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展示家乡的美,擦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青春力量。现将我校作品展示如下:

佛国遗迹——北齐响堂山石窟

公共教学部 武莹莹

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550—577年),现存石窟16座,雕像4000多尊。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2012年11月份,响堂山风景名胜区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北齐时期,以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

从东魏武定末年至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尽管时间较短(约20多年)但为了彰显新朝气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北齐更是设立石窟丞一职专司石窟建设。这时期佛的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结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疏宕,成不规则阶梯状布于全身,佛衣下摆铺于座面。声闻弟子面型与菩萨同,体态浑圆,衣式简洁明快,下身也与菩萨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风。身体比例上略显上长下短。

菩萨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浑圆敦实的体态上,其造型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如南响堂第七窟内的菩萨,面相丰圆,体态健壮饱满,腹部略隆,衣纹华丽,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贴体,作出水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肘部。另外,北响堂第九窟左龛和南响堂第一窟左龛内的菩萨,充分表现出扭躯斜胯鼓腹,重心落于一脚的特点,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龛)为甚,这不能不承认是开启了隋唐造像那种“浓艳丰肥”“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因此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范文澜、郭沫若等响堂山石窟艺术均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响堂石窟艺术也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记录在他的日记中。

响堂山石窟的历史意义、文物价值、艺术造诣不亚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是我省独有的佛教古迹,在北齐时期邺城一度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响堂山石窟曾聚集了天下名僧,唐代著名僧人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及响堂山石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响堂山,领略壮美山色的同时还可以参禅悟佛,体会我国悠久的文化传承。